重阳下沙的沙是什么意思:酱香酒酿造中的“沙”之谜
“重阳下沙”是白酒生产中的一个术语,特指在重阳节前后将高粱等原料进行粉碎,并加入高温热水进行润料的过程。这里的“沙”指的是粉碎后的高粱等原料。在白酒酿造中,下沙是酿酒的第一步,也是决定酒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通过润料,可以使高粱等原料充分吸水膨胀,为后续的蒸煮、糖化、发酵等工艺做好准备。你知道吗?在茅台镇,有一种特别的酒叫酱香型白酒,而它的酿造过程中有一个神秘的步骤,叫做“重阳下沙”。那么,这个“沙”究竟是什么呢?今天,就让我带你一探究竟,揭开这个谜团。
沙,其实是高粱的别称

在茅台镇,有一种特别的高粱,叫做红缨子糯高粱。这种高粱颗粒小、饱满、呈酱红色,看起来就像沙子一样。因此,当地人都称它为“沙”。而“重阳下沙”,就是指在重阳节这一天,将这种高粱作为主要原料投入到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中。
重阳下沙,为何如此重要?
重阳下沙,是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中的一个关键步骤。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呢?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 独特的原料

红缨子糯高粱只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、土壤及水分下种植生产,其颗粒坚实饱满,粒小皮厚,富含单宁,利于多轮次蒸煮,出酒率高。这种独一无二的原料,使得茅台镇酱香酒才有了纯正的酱香味。
2. 顺应天时
重阳下沙,正是河谷高粱成熟的时候。此时,高粱的淀粉含量达到最佳状态,有利于酿酒。而一个月后的第二次投料,刚好是山冈上的高粱成熟,保证了原料的新鲜和优质。
3. 优质的水源
茅台酱香酒的酿造用水,就是赤水河的河水。每年的端午节至重阳节,是茅台河谷的雨季,河水浑浊,不能用来酿酒。而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,河水由赤变清,清澈透明,水质是一年最好的时候,为茅台提供了最好的酿酒用水。
重阳下沙的工艺流程
重阳下沙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1. 润沙
将高粱用100度的开水清洗然后用铁铲均匀地摊开在晾堂,再用立掀来回摊晾成横梗、竖梗。此过程中同时泼水,使水分均匀。
2. 蒸粮
将蒸好并出甑的小红梁,用铁铲均匀地摊开在晾堂,再用立掀来回摊晾成横梗、竖梗。此过程中同时泼水,使水分均匀。
3. 摊凉
将蒸好的小红粮,用铁铲均匀地摊开在晾堂,再用立掀来回摊晾成横梗、竖梗。此过程中同时泼水,使水分均匀。
4. 加曲
当熟沙的温度降到30℃时,加入酒度为30%(V/V)上的尾酒7.5kg(约为下沙投料量的2%左右),拌匀。
5. 堆积发酵
当生沙料的品温降到32℃左右时,加入大曲粉,加曲量控制在投料量的10%左右。加曲粉时应低撒扬匀,拌和后收堆。待品温上升到45-50℃时,可用手插入堆内,当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,即可入窖发酵。
重阳下沙,传承千年
重阳下沙,是茅台镇酱香酒酿造工艺的精髓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它承载着茅台镇人民的智慧与勤劳,传承了千年的酿酒技艺。如今,茅台镇酱香酒已经成为了中国白酒的代表,享誉世界。
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,让我们一起感受重阳下沙的魅力,品味酱香型白酒的独特风味,传承中华民族的酿酒文化。